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全球气象模式逐渐呈现出极端、多变的趋势,灾害性天气的发生频率和强度不断增加。这一现象不仅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还对国家战略和各行业的持续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干旱、沙尘暴等,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影响农业、能源、交通和健康等多个关键领域。与此同时,这些气候危机对国家在防灾减灾、经济发展和应急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应对极端天气气候灾害?在由地球系统数值模拟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和大气环境与极端气象重点实验室联合发起、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气所)青年创新促进会协办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青年研讨会上,记者专访了大气所研究员陈曦。
记者:气象预报在国家战略中发挥何种作用?
陈曦:气象影响深入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在农业、能源、应急管理、交通和水利等关键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气象灾害及其连锁反应日益加剧,科研投入急需提高针对性和精准度,以有效应对国家和社会的实际需求。为此,科研机构应加强与政府部门和相关行业的紧密协作,明确各领域具体需求,提出符合国家战略的气象新理论和新范式。以我国广泛分布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为例,这些区域虽拥有丰富的光伏资源,却易受沙尘天气影响。通过开发先进的沙尘预报技术,可有效降低沙尘对光伏电站的损害,提升新能源产出效率。
我的团队开发的iDust全球高分辨率沙尘—天气一体化保障模式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这个模式不仅突破了传统预报模式的局限,以较少的计算资源实现了比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更为及时、准确的沙尘事件预报,为光伏和风电等新兴产业提供定制化支持,而且在应对极端天气气候灾害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精准预测沙尘暴等极端天气事件,iDust模式为政府和相关部门及时采取防灾减灾措施提供了关键支持,有效减少了沙尘天气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
这一创新不仅展现了我国在气象科技应用领域的强大研发实力,更为新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极端天气应对提供了有力支撑,凸显了精准气象服务对国家战略发展和公共安全的重要价值。
记者: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这些前沿技术对气象预报会产生哪些影响?
陈曦:前沿科技的理解与应用,如机器学习在气象领域的深入应用,也为解决复杂的实际需求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通过机器学习与传统气象预报理论的深度融合,科研人员可以进一步提升预报的精确度和针对性,满足不同领域的实际需求。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在生成模型和推理模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复杂天气事件的预报提供了新思路。
此外,科普工作是提升社会对气象预报理解和利用的关键。尽管气象是人人都能感知到的自然现象,但由于气象系统的复杂性和混沌性,公众对天气预报的理解和利用还有巨大的潜力空间。
通过广泛的科普推广工作,公众不仅能够了解基本的气象知识,还能更深入地理解天气预报的概率属性和混沌效应,从而更好地利用气象信息进行决策。科普推广工作应特别关注如何向公众和行业解释天气预报的不确定性,并帮助他们正确解读这些信息,合理应用在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中。
在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挑战时,气象研究和服务的进步是保障国家安全、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不断提升气象预报的精确度,完善预警机制,发展沙尘—天气一体化等前沿技术,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为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中环报记者文雯)
原标题:气象科技创新:应对极端天气气候挑战的关键力量
来源:中国环境APP